摘要:中國南方碳酸鹽巖廣泛分布,地形高陡,地下構造復雜,勘探區因裸露碳酸鹽巖的存在,致使地震資料信噪比低,制約了這些區域的油氣勘探進程。中國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這些地區開展了多輪采集技術方法攻關,取得了較好的攻關成果,資料品質得到了提高,地下地質特征更加清楚。以中國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多年來的采集實踐為基礎,從目前的采集技術現狀及存在問題出發,對碳酸鹽巖裸露區的表層調查方法、觀測系統設計、激發接收因素的選取等方面提出見解和認識:南方碳酸鹽巖地區的地震勘探要圍繞著如何提高資料信噪比來開展;上述地區的地震勘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,單項技術難以取得明顯效果。
關鍵詞:中國;南;碳酸鹽巖;地震勘探;信噪比;分辨率
0 引言
中國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(以下簡稱勘探南方分公司)所登記的礦權區塊地表多為碳酸鹽巖裸露區(如鎮巴地區、黔中及周緣、江南雪峰推覆帶,湘鄂西及川西南等區塊),由于復雜的山地地表和地下地質構造(山前逆掩推覆帶或高陡構造),導致了這些地區的地震資料信噪比低,嚴重制約了這些區域的油氣勘探進程。經過多年的地震采集和攻關,針對不同地表及地下地質條件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采集技術,地震資料的信噪比也有大幅度的提高,復雜構造的地震成像效果明顯改善[1]。
1 取得的認識與存在問題
1.1 取得的認識
1) 觀測系統設計技術。通過廣泛應用基于地質模型和地震波傳播特征分析的觀測系統設計、速度建模、正演模擬等技術,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。采取多道數、小道距、長排列、高疊次的觀測系統能一定程度地改善石灰巖區的資料品質。
2) 針對勘探目標的激發技術。開展地質調查,分區、分片、分段設計井深,優選激發參數——單深井(18~24m)、大藥量(18~22kg);在設計允許范圍內,根據“五避五就”原則布設炮點。
3) 基于壓制干擾、保護高頻有效信號的接收技術。多串檢波器面積組合接收技術:每道24個低頻檢波器(10Hz)面積組合接收;檢波器挖坑埋置,坑深超過20cm。
4) 多種手段相結合的表層調查技術。
5) 地質、地震、非地震一體化綜合勘探的技術。
1.2 存在的問題
1.2.1 激發問題是石灰巖區首要問題
碳酸鹽巖具有高密度、高速度的地球物理特征,在碳酸巖中激發時縱波僅有較少的能量穿透碳酸鹽巖,相當部分能量在水平方向上傳播(面波),穿透碳酸巖的能量一些被折射(折射波),一些穿過較厚的地層達到碳酸鹽巖底,反射和透射的縱波能量相當低。因此在碳酸巖中激發的初始振幅越小,整體能量弱,信噪比低[2~3]。
1.2.2 接收問題
由于地震波在碳酸鹽巖中能量衰減、干擾發育等原因,導致石灰巖區接收條件差(圖1),因此石灰巖區的接收問題也是該區地震采集的主要問題。
1.2.3 劇烈的地表起伏引起的靜校正問題
由于表層結構的縱橫向變化劇烈,表層調查所建立的表層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的誤差,導致了靜校正問題依然突出。
2 針對性措施與方法
2.1 表層調查方法
微測井是目前南方碳酸鹽地區常用的有效表層調查方法之一,但由于山地表層結構復雜,采用等密度控制點、網觀測的方式難以準確勾畫表層結構的變化。因此對微測井的觀測方法進行了改進,措施包括:變等密度觀測為不等密度觀測,在表層結構變化大的地段加密觀測點;通過微測井、生產井的重復使用,降低成本,加大微測井密度;開展二次表層調查,生產前先完成3×3km密度的微測井測網觀測,為激發因素的選取提供表層資料,并形成初始表層結構模型,最終完成1×1km密度的微測井測網觀測,修正初始模型。
另一方面,開展地質調查,為表層調查點點位布設、表層綜合建模、激發點位和激發因素選取、地震剖面的解釋等工作提供指導依據。
在表層結構特別復雜的地區,也嘗試采取淺層反射、折射法、電法等表層調查方法,結合微測井及巖性錄井的成果,來精確地求取表層模型。
2.2 觀測系統設計
射線追蹤技術只能對較簡單的地下構造區設計觀測系統,而針對復雜的地下地質目標體,采用基于波動方程理論的照明度分析設計技術,得到最佳的生產采集因素,以提高采集資料的品質。
值得一提的是,勘探南方分公司的外圍新區大都為碳酸鹽巖區,勘探程度低,處于區域勘探階段,部署的測線長、跨度大,地層傾角、地層埋深橫向變化大。在實際施工過程中,根據目的層的埋深分區采取了不同排列長度的觀測系統。
關于疊加次數:從石灰巖區的實際資料來看,提高覆蓋次數是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途徑,提高疊加次數可明顯的改善剖面品質。
對于老地層出露區(逆掩推覆帶),由于目的層埋深淺,設計的覆蓋次數要考慮處理切除后的實際疊加次數。為此,可通過2種途徑來實現:一是減小道距、減短排列長度,使有限的排列長度內的接收道數盡量地多;二是通過增加設計疊次,提高目的層的實際疊加次數。
關于道距選擇問題。小道距有利于提高地震采集的橫向分辨率,但目前南方碳酸鹽巖地區應以提高信噪比為主,從實際資料看,30~40m的道距比較合適。
總之,針對南方碳酸巖鹽地區復雜的地下結構,應采用基于波動方程的照明分析技術、靈活多變分區分段設計不同的觀測系統、適當增加疊加次數、采取適中的道距等,這些都是提高信噪比的手段。
2.3 激發技術
2.3.1 激發條件的改善
碳酸巖區激發條件差,但隨著激發點的含泥性、含水性、地層產狀、地層破碎程度及地表高程的不同,激發效果也有較大的差異。總的來講,含泥質較高、含水性較好、地層完整、產狀平緩、地表高程較低地段的激發效果相對較好,這些地段是激發優選目標。
另外,在碳酸巖區,地震鉆井前通過表層調查資料獲得表層速度模型,盡量選擇在速度較高的圍巖中激發,特別避免在低速夾層中激發,可減輕低速折射波、多次折射波(槽波)的出現。根據地震波的傳播原理,當高速層中間夾低速層時,在低速夾層中激發,大部分能量會在低速層內橫向傳播,并形成地面振動(槽波),成為干擾。
綜上所述,野外采集時要在精細表層調查的基礎上,按巖性、破碎程度、含水性、速度、產狀及地形更加精細地選取激發點位,并分區逐點設計激發參數。
2.3.2 激發井深和藥量的選擇
根據球腔震源的縱波位移方程[4~5]:假設介質泊松比為0.25,則縱波的位移方程式為:

式中:u為縱波的位移;a為球腔半徑;p0為作用于腔壁上的起始應力;μ為切變模量.r為波傳播的距離;r為波傳播的時間;k為圓頻率,
。

由u、k的表達式可知:①激發產生縱波質點位移與介質縱波速度成反比,而介質速度隨介質密度的增大而增大;②激發子波頻率與波速成正比。因此,在致密的碳酸鹽巖中激發的波振幅小、頻率高。
按照以上分析,提高碳酸巖區的激發振幅是解決激發問題的關鍵:一是可合理增加藥量來提高激發初始振幅;二是合理增加激發井深甚至采取超深井(50m以上)激發,也可以提高激發有效能量(圖2)。
考慮到施工成本、施工效率和資料品質等方面的因素,生產過程中可以部分井采取超深井激發,并適當降低疊加次數,減少炮數、按少放炮多鋪道的原則,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超深井所帶來的成本增加矛盾。
2.4 接收技術
碳酸巖區的接收是另一個關鍵環節,接收效果的好壞與檢波器個數、檢波器的組合圖形以及檢波器的型號等都有很大關系。
檢波器的組合個數。增加檢波器個數有利于壓制噪聲水平,對碳酸巖地區理論上講檢波器組合個數越多越好,但實際又不能過多。從以往盒子波及檢波器個數對比試驗來看,兼顧質量和效率,每道不少于24個,以每道36個檢波器組合更好。
檢波器的組合圖形。表1為黔中地區盒子波調查所得到的干擾波參數表,從干擾波調查結果來看,碳酸巖地區主要發育有低頻干擾(波長長)。為壓制低頻干擾,要求檢波器的組合基距要足夠大,檢波器要按設計圖形盡量放開。
表1 黔中地區干擾波調查參數表
方向
|
類型
|
速度(m/s)
|
入射角(°)
|
頻率(Hz)
|
平行測線方向
|
面波Ⅰ
|
603
|
261
|
4
|
面波Ⅱ
|
385
|
261
|
5
|
|
線性干擾
|
2850
|
11
|
16
|
|
折射波Ⅰ
|
1721
|
261
|
5
|
|
折射波Ⅱ
|
1482
|
261
|
6
|
|
側面波
|
1085
|
99
|
11
|
|
平行測線方向
|
面波Ⅰ
|
399
|
351
|
4
|
面波Ⅱ
|
530
|
351
|
5
|
|
線性干擾
|
2954
|
89
|
15
|
|
折射波Ⅰ
|
1995
|
0
|
5
|
|
折射波Ⅱ
|
1778
|
0
|
6
|
|
側面波
|
832
|
117
|
11
|
由于地形復雜,檢波器難以按設計圖形鋪放,可行的施工方案是:①鋪放檢波器時沿地形等高線布設,盡量保證較大的組合基距;②放大檢波器組合高差的限制,設有效波的最高保護頻率為60Hz,以檢波器間反射波時間差小于T/4計算,給定不同的速度,便可以求出允許的道內最大組合高差,由于碳酸巖裸露區表層速度高(大于3000m/s),檢波器組合
高差可放寬至5m。
3 勘探效果分析
通過多年來在碳酸巖區的勘探和攻關,碳酸巖區的地震資料品質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,并且形成和發展了一系列針對碳酸巖區的地震采集技術。2006年在雪峰隆起區獲得的剖面(圖3)推覆構造特征明顯,基底反射清晰,較好地解剖了雪峰隆起的內部結構,對該區有了準確的地質認識;在通南巴及鎮巴地區開展了多次攻關,獲得的剖面品質(圖4)與老剖面相比均有較大的改善。還有在黔中隆起等多個地區的剖面也都取得了類似的滿意效果。


4 結束語
1) 南方碳酸鹽巖地區的地震勘探要圍繞著如何提高資料信噪比來開展,而信噪比和分辨率之間是一對矛盾。就目前碳酸巖地區的勘探技術水平、勘探工藝和勘探程度來看,應以提高資料信噪比為主。
2) 南方碳酸巖地區的地震勘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,單項技術難以取得明顯效果。因此,要求按照采集、處理、解釋一體化的工作思路,不斷提高認識,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技術,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!
參考文獻
[1] 劉樹田.地震勘探中炸藥震源藥型選擇問題研究[J].石油物探,1999,38(4):66-73.
[2] 錢紹瑚,劉江平,谷永興.炸藥震源爆炸機制及激發條件研究[J].石油物探,1998,37(3):1-14.
[3] 任義慶,李勤學,馬在田,等.地震爆炸震源模擬[J].石油物探,1998,37(3):15-21.
[4] 張智,劉財,邵志剮,等.地震勘探中的炸藥震源藥量理論與實驗分析[J].地球物理學進展,2003,18(4):724-728.
[5] 凌云.激發藥量與藥型分析[J].石油地球物理勘探,2001,36(5):584-591.
(本文作者:李仲遠 中國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)
贊 賞 分享
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
支付寶轉賬贊助
微信轉賬贊助

- 注解:本資料由會員及群友提供僅供閱讀交流學習,不得用于商業用途!